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今(7/9)日召開記者會,發布《2025 企業永續追蹤報告》,檢視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TCSA 台灣企業永續獎、天下永續公民獎與遠見 ESG 企業永續獎等四大永續獎的評選制度,分析獲獎製造業及排碳大戶的環保違規紀錄與氣候績效。報告揭露台灣永續獎評選機制相較國際主流標準,存在結構性漏洞,不僅評選標準過於寬鬆、資訊查核機制失靈,更缺乏爭議處理機制,也有多家獲獎排碳大戶氣候表現不足,甚至用煤量不減反增的情形。綠盟嚴正呼籲,永續獎評選機制再不改革,恐將淪為漂綠幫凶。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張趙分析,從制度設計上,便能夠看出主流國際永續評鑑的反漂綠決心。主要表現在兩方面—法遵標準的嚴謹度,以及有無爭議事件處理機制。
企業永續評鑑的重點不僅在於「主動揭露」與「外部衝擊衡量」,更在於能回應投資人信心與風險管理需求。這些國際評鑑往往在方法論或評分規則當中,在基本的環境社會衝擊之外,也特別強調貪污、賄賂、高階管理層犯罪等商業倫理方面的法遵、治理議題。事實上,一家企業若連基本的商業倫理都無法遵守,其永續承諾的可信度也將受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