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今(7/9)日召開記者會,發布《2025 企業永續追蹤報告》,檢視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TCSA 台灣企業永續獎、天下永續公民獎與遠見 ESG 企業永續獎等四大永續獎的評選制度,分析獲獎製造業及排碳大戶的環保違規紀錄與氣候績效。報告揭露台灣永續獎評選機制相較國際主流標準,存在結構性漏洞,不僅評選標準過於寬鬆、資訊查核機制失靈,更缺乏爭議處理機制,也有多家獲獎排碳大戶氣候表現不足,甚至用煤量不減反增的情形。綠盟嚴正呼籲,永續獎評選機制再不改革,恐將淪為漂綠幫凶。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張趙分析,從制度設計上,便能夠看出主流國際永續評鑑的反漂綠決心。主要表現在兩方面—法遵標準的嚴謹度,以及有無爭議事件處理機制。
企業永續評鑑的重點不僅在於「主動揭露」與「外部衝擊衡量」,更在於能回應投資人信心與風險管理需求。這些國際評鑑往往在方法論或評分規則當中,在基本的環境社會衝擊之外,也特別強調貪污、賄賂、高階管理層犯罪等商業倫理方面的法遵、治理議題。事實上,一家企業若連基本的商業倫理都無法遵守,其永續承諾的可信度也將受質疑。
排放量位居全台工業之首的台塑化於5月29日召開股東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在會場外舉行記者會,發表「2025台塑石化氣候績效評估報告」,直指台塑化雖於議事手冊中屢屢強調綠色創新、推動減量措施,事實上卻有「減量目標與範疇不符國際要求」、「轉型規劃透明度不足」、「欠缺燃煤汽電共生汰換期程」三大不及格之處,若不盡速改善,將大舉增加氣候轉型風險,影響公司獲利及股東權益。
賴清德政府上任後,揭示了「綠色成長與 2050 淨零轉型」願景與五大策略,國發會於今年一月亦公佈了2030年減碳新目標,由原先的24±1%強化至28±2%。但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研究中心於5月27日的記者會盤點台灣1829家上市櫃公司及排碳大戶的氣候績效,發現企業整體的氣候行動仍表現不佳,且不少高排放企業亦是用煤與污染大戶,呼籲政府須加速推動企業的脫煤時程、完善ESG資料揭露與品質管理,並針對石化與半導體產業制定整體減碳戰略、展開國際氣候合作,方能達到2050淨零目標。
遠東化纖新埔廠上月6日發生爆炸火災,造成2人死亡19人受傷的悲劇。事發一週後,勞動部職安署發布「高風險工廠火災爆炸危害預防指引」,但這份指引幾乎都是既有法律已規範的事項,關鍵問題還是在於如何讓企業落實法規。今(14)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台灣國際勞工協會與立委林淑芬共同召開記者會,表示目前仍有許多高風險工廠持續運作中,建議應強化預警機制,針對所有高風險工廠進行盤點及總體檢,掌握資訊後再落實稽查管理,確實要求企業落實法規,才有機會阻止下一場不該發生的工安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