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20是申請納管的未登記工廠繳交「工廠改善計畫」
經濟部修訂工輔法,以「全面納管、就地輔導」為目標,強調會避免高污染風險的工廠留在農地上。然而卻有長期偷排有毒廢水,違規情節重大、遭勒令停工的中高污染農地工廠,正在進行就地合法程序,其嚴重污染的違規記錄並不影響繼續留存在農地上。由於長期缺乏資料佐證農地工廠污染治理漏洞,難以與政府對話,綠盟於總統盃黑客松提案,透過資料直面治理漏洞,建立對話機制,進而開啟公私協商之門,修補治理漏洞。本文爬梳此運用有限資料找出農地工廠污染治理漏洞的過程,並說明後續對政府政策產生什麼影響,以及農地工廠倡議的未竟之事。
關鍵字:污染治理、開放資料、循證決策、農地工廠
農地工廠治理爭議多年,經濟部於2010、2019年兩度修正《工廠管理輔導法》(簡稱工輔法)讓農地違章工廠納管,並強調會避免高污染風險的工廠留在農地上。然而2020年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綠盟)卻發現一間長期惡意偷排有毒廢水,遭環保機關認定違規情節重大、勒令停工的工廠,竟是一間中高污染產業別的農地工廠,不僅已取得臨時工廠登記證,且嚴重污染的違規記錄並不影響其繼續留存在農地上。
文字/劉宜庭|編輯/何明諠、王家薰(研究資料寄存所編輯群)
原文連結:〈當資料管理作為 NGO 提倡企業綠色轉型的推手——專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一般民眾想關心環境,但他們沒有資料,看不到一家企業的排放污染、環保裁罰紀錄。我們讓民眾透過平台查閱環境資料,當資訊不斷地被大眾看見,企業才無法心存僥倖,才會有所改善。」
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綠盟)長期關注能源、工業污染等環境議題,2016 年啟動「透明足跡」計畫,透過提倡環境資料開放,以及蒐集企業公開的環境違規裁罰紀錄、空污(固定污染源空氣污染物)與水污染(重大點源放流水)自動連續監測資料,建立環境污染資料庫,以分析環境資料、追蹤企業污染源,監督政府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推動產業永續發展議題與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