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國發會公布了臺灣淨零轉型路徑,立法院也將審查氣候變遷因應法,預期將把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明確入法。而臺灣要真正達成淨零目標,碳排大戶如何減碳,絕對是最為關鍵的問題。
2020年,製造業前十大碳排企業排碳量,就佔了全台灣的百分之38%。其中,最大排碳源台塑石化,就排放了全國9.7%的溫室氣體,加上同為石化業的台塑、南亞、台化、中油、長春石化,六間石化業排碳大戶就佔了全台灣21.8%的排碳量。除了石化業外,鋼鐵業的中鋼集團,也有兩間企業上榜,中鋼與中龍鋼鐵共佔台灣總碳排的10.8%。其他兩間企業則是台積電(佔3.5%)與台泥(佔1.7%)
「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Friedrich-Naumann-Foundation for Freedom (FNF)」之全球創新中心邀請曾虹文副秘書長,參與 Innovation for Democracy Café 線上對談,與The New Hanse 計畫主持人Adriana Groh 一起來聊聊,開放資料與公民科技如何能促進更多公民社會的倡議經驗。
過去,由於缺乏可供客觀檢視的環境數據,在面對層出不窮的污染問題時,政府、企業及受害居民常陷入各說各話的對立僵局。再加上氣候危機證明以往褐色經濟的發展模式走到了瓶頸,但整體社會又陷於經濟發展與環保的拉扯中,要如何找到往綠色經濟轉型的動力?為了突破這樣的環境治理困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發起「透明足跡」計畫,以推動政府公開環境資料為基礎,逐步捲動公民參與,提供向綠色經濟轉型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