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足跡」推動環境資料公開 台灣踏入永續發展新局

By kimutaku608 / On 2022-04-21

「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Friedrich-Naumann-Foundation for Freedom (FNF)」之全球創新中心邀請曾虹文副秘書長,參與 Innovation for Democracy Café 線上對談,與The New Hanse 計畫主持人Adriana Groh 一起來聊聊,開放資料與公民科技如何能促進更多公民社會的倡議經驗。

過去,由於缺乏可供客觀檢視的環境數據,在面對層出不窮的污染問題時,政府、企業及受害居民常陷入各說各話的對立僵局。再加上氣候危機證明以往褐色經濟的發展模式走到了瓶頸,但整體社會又陷於經濟發展與環保的拉扯中,要如何找到往綠色經濟轉型的動力?為了突破這樣的環境治理困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發起「透明足跡」計畫,以推動政府公開環境資料為基礎,逐步捲動公民參與,提供向綠色經濟轉型的動力。

推動環境資料開放的同時,綠盟與科技社群合作,建置一污染數據資料庫,成為公眾參與監督的平台。至今,每月超過10萬人次使用,以企業與金融機構居多,主要用來進行供應鏈管理與落實綠色金融。亦有受害居民表示以往要花一整天蒐集企業污染資料,現在只要透過透明足跡網站,十分鐘就能快速掌握企業污染及違規的紀錄以及超標排放的數據。綠盟也藉由分析比對數據資料,找出政府管制漏洞,參與十多項修法,以及找出規避納管的中高污染農地工廠,要求經濟部重新清查農地中高污染工廠。

2020年,綠盟更將透明足跡串接企業違規紀錄與商品資料,開發「掃了再買」APP。只要掃描商品條碼或輸入關鍵字,即可查詢商品製造商的違規紀錄,以便選擇友善環境的商品,讓一般民眾也能很容易地加入運用開放資料的行列,監督企業負起社會責任。「掃了再買」APP並獲選為「2020年Google Play最具潛力應用程式」。

面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暖化、氣候危機,為了加快永續轉型的腳步,綠盟正在打造一個檢視企業減碳及永續發展的工具——ESG檢測儀。彙整企業污染、排碳、用水、用電等63項ESG永續資料,監督企業落實永續承諾的同時,也協助企業精準改善落後項目,並提供充分資訊讓供應鏈及金融機構篩選永續企業,將資金投入朝向永續轉型的企業,落實綠色金融。投資人與社會大眾也可以選擇排除高碳排、高污染的永續金融商品或銀行,讓全民成為永續轉型的助力,共同推動產業轉型。

「透明足跡」將形成推動轉型的正向循環,捲動全民的參與,讓轉型很有力。

 

我們「創新」的秘訣

直面政府恐懼思惟 協力開放資料解題

綠盟的這些專案,需要搜集並彙整大量的環境開放資料。但開放資料並不是跟政府說需要哪些資料,政府就會理所當然公開,起初要求公開工廠即時監測數據時,環保署說會公開在工廠外牆的電子看板;要求企業違規事由公開時,環保署說那是商業機密,且以此認定廠商沒有做好環保工作對業者不公平;要求工安事故資料公開時,各部會互踢皮球,都認為自己不是主管機關;要求依據國際會計準則公開補貼企業的資料時,金管會說台灣沒有充足的法源依據。

資料不能開放的理由千百種,各部會踢皮球或中央地方互推責任是常見的事,但我們發現,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其實是政府部門沒說出口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公部門害怕資料愈透明,愈暴露自己治理的瑕疵與缺點,成為被民間指責的依據。

所以開放資料不只要一步步跟政府部門慢慢溝通,讓政府部門知道這項資料開放的重要性及正當性,並在一次次的對話溝通中,了解政府開放資料的難處,站在協助政府解決問題的角度,討論每一個困難該如何解決。更重要的是打開政府部門的恐懼,讓公部門知道開放資料的用意,不是要找企業或政府的麻煩,而是要透過資訊公開讓民間參與監督治理的過程,共同承擔問題的責任。

舉例來說,台塑石化的污染爭議已久,綠盟分析比對台塑六輕的即時監測資料,發現有大量超標卻沒有被開罰的管制漏洞後,並未指責政府及企業,而是投入許多相關法規的修訂,與環保署共同面對修法過程中的總總阻礙,建立彼此信任協作的關係。

開放資料才能開啟社會、政府與企業的對話,資料一旦開放就無法走回頭路,只能推著政府不斷往前走。而在網路發達的時代,公民參與監督的門檻大幅降低,只要有資料,人人都可以對政府問責,重建彼此信任的基礎,也才有助於民主社會的永續發展。

民間應用效益無盡 資料化身監督利器

一開始建置透明足跡資料庫時,有人提出質疑:既然沒有錢,為什麼不要求政府把網站做好就好,為什麼還要透過群眾募資自己做網站。原因是同樣一套數據,放在政府網站與民間網站的效益截然不同,再加上民間可以加值應用開放資料,展現無盡的價值。

舉例來說,環保署網站原本即可查詢企業違規紀錄,卻未引起社會大眾廣泛使用,也沒產生任何監督效益。而透明足跡網站彙整企業集團資料與違規紀錄後,降低資訊查找門檻,再加上每年召開記者會公布年度十大違規企業,指出供應商或集團母公司要負起社會責任後,有許多國際大品牌及供應商開始使用透明足跡進行供應鏈管理,要求改善污染情況。如今,銀行核發貸款時,也會使用透明足跡要求企業改善污染,並驅策企業繳交違規罰單,以落實綠色金融。

另外經濟部在農地違章工廠治理上,最具爭議的是要讓農地上的工廠全面合法,卻難以掌握工廠的污染風險,且農地工廠相關資料均不公開,民間難以加入監督的行列。綠盟參加「總統盃黑客松」與科技社群合作,串接農地圖資、財稅、工廠登記、環境違規紀錄等資料,找出以低污染申報,實際上卻是中高污染的工廠;以及有污染違規紀錄,卻沒有申請納管的工廠。不僅突顯出農地工廠管制漏洞,促成經濟部重新清查污染工廠,也願意逐步開放相關資料,開啟公私協力之門。

推動開放資料與政府公開可查找的資訊,是兩個不同層次的事情,無論是綠色供應鏈、綠色金融,或是在農地工廠議題鬆動政府與社會不對等的關係,都是加值應用開放資料才能產生的效果。

科技社群挖開資料 捲動公民齊參與

透明足跡計畫能發展到今天,非常仰賴與科技社群的合作。在推動環境資料開放初始,台灣政府還不願意開放即時監測的data set,綠盟即與「零時政府(g0v.tw)」成員協作,以爬蟲程式即時撈取各地環保局即時監測資料,成為透明足跡網站最早的環境資料。之後,幾乎所有擴充透明足跡資料庫的專案,包含建立集團子母公司資料庫、掃了再買App的商品資料庫、ESG檢測儀的永續資料庫等,都是尋求科技社群的協作。

與科技社群合作並不難,他們本身就是一群有專業能力、想貢獻己力回饋社會的人,只要說明問題重要性與釐清協作需求,大都可以找到有意願協作的夥伴,但合作順利的關鍵,是要有能「翻譯」科技語言與議題語言能力的人。而最困難的部分,是如何捲動更大規模的公民參與,掃了再買App即做了一次嘗試。由於商品不斷推陳出新,有源源不絕的商品條碼產生,資料庫永遠建不完。因此綠盟邀請每一位App使用者共同建檔,共建掃了再買商品資料庫。使用者透過App也能向商品製造商表達希望改善污染的心聲,透過全民的監督,有些企業給予正面回應及改善承諾,往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邁進。

整個「透明足跡」計畫,不只是一個數據平台,更是一場新形態的環境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秉持更開放、更跨界合作的態度,嘗試跳脫傳統路徑,找出能促成綠色經濟轉型的動力。開放資料後,替社會注入了新的刺激,於各界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並持續發酵中,公民參與及對政府的問責,將有助於台灣永續民主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