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為什麼被開罰?──透明足跡讓污染事實攤在陽光下

By kimutaku608 / On 2017-11-30

1984年印度波帕爾市一家工廠氫化物外洩,許多人吸入毒氣或飲用遭污染水源,幾週內造成1.5萬人死亡。如果當時的居民,知道這家工廠有什麼化學物質、會造成什麼污染、發生災害要如何因應,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各工廠生產什麼、有什麼污染物、排放情況、其潛在風險及緊急應變措施為何,是公眾最基本對環境污染知的權利。工廠違反環保法規被開罰後,更應該要公開污染事實,以及後續改善狀況,讓公眾知道居民與環境承受了什麼,存在什麼樣的健康風險。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工廠只要申報排放污染的許可,就可以得到政府允許合法的排放污染,進行相關的經濟活動,獲取商業利益,並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公開與經濟活動相關的環境資訊,「商業機密」儼然成為隱匿重要環境資訊的保護傘。

綠盟2015年6月開始推動公開企業的環境資訊,政府同意開放工廠排放廢氣與廢水的即時監測資料,但對於工廠違法被開罰的紀錄,僅公開違反哪一條法令以及裁處金額,而我們所關心的污染事實,環保署則以「商業機密」與「個資」為由表示不予公開。我們認為污染事實不屬於商業機密,商業利益也不應凌駕於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甚至是健康及生存權之上,這些攸關環境與健康等重大公益的資料,應依據政府資訊公開法予以公開。

但政府想的跟我們不一樣,綠盟出席兩次「環境開放資料需求」座談會,委託田秋瑾委員招開行政立法協調會,邀請環保署長及相關處室出席,說明公開環境資料的重要性,共同釐清問題與對話,最後仍得到公開污染行為會對企業不公平等五大理由拒絕公開。綠盟並未放棄,前往督察總隊再次說明公開污染行為的必要性,總隊表示線上系統900多個欄位,整理資料有技術困難,綠盟建議統一填寫格式,日後開罰的優先公開,最後終於獲得同意公開兩年內由督察總隊開罰的191筆違法事由,但不包含各地方政府每月開罰2萬筆的資料。2016年8月,綠盟委託林淑芬委員再次招開行政立法協調會,以督察總隊開放為破口,希望邀集各地方政府研商開放違法事由的辦法與期程,最終同意2016年12月後所裁處的違法事由應予公開。

公開違法事由,了解企業污染狀況,看似理所當然,但從推動到公開前後卻歷時一年半,環境知情權的這一步跨的很不容易。違法開罰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行政作業瑕疵,也可能是排放污染,公開違法事由才能得知哪些才是有污染行為的企業,並關注其後續改善情況,也才能進一步分析這些污染企業的營收狀況、申請多少政府租稅減免與實際污染情況,以及被裁處的金額間是否符合比例原則,突顯企業獲取商業利益及政府補貼的同時,有多少看不見的成本是由環境及人民共同來承擔。

政府雖公開了部分企業環境資料,除了資料散落在各網站不易查詢之外,違法事由仍無法在政府的網站上查詢,而「透明足跡」已將這些資料彙整呈現。「透明足跡」網站彙整了政府開放的企業環境資料,目前已有30566 家公司,共73527 家工廠的資料,及68674 筆違規紀錄,其中包含6356筆有裁處事由的違規記錄。推動政府開放資料的過程並不容易,唯有資訊公開透明,才能打開公眾參與監督的門,大家持續關注與監督,才能讓政府接受「公共利益」的想望,也才能找到讓企業負起環境社會責任的動力。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