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空污監測數據可信嗎?如何重新喚起社會大眾的信任?

By kimutaku608 / On 2019-03-13

關鍵評論網投書  2019/03/11  文:曾虹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那家工廠又在排放黑煙了,快去看看監測數據有沒有超標?」媽媽說。爸爸看完失望的說,「沒有耶,數據都在標準內。」一旁的阿公聽了生氣的罵,「那些數據都沒有用啦,都是假的不能信啦」!

「監測數據可信嗎?」是每次談到環境監測都有人提出的質疑。

這個質疑反應的正是長期以來社會大眾對於企業與政府的不信任。而這樣的不信任,則是來自於民眾對污染的實際感受,與企業總是聲稱排放合法沒有超標兩者間的落差。再加上不時有企業竄改監測數據造假的新聞,更是大幅削弱監測數據的公信力。

不是所有的煙囪都有裝設連續自動監測設備(CEMS),也不是所有的污染物都能被CEMS監測。縱使很清楚知道監測數據有他的限制,不能反應完全真實的污染情況。但當監測數據無法回應民眾感受到的污染時,不禁想問,究竟是監測數據有問題,還是空污治理機制有問題?

修補監測漏洞是第一步

為了探究總是看到黑煙卻沒有超標的原因,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分析台塑六輕煙囪2016年10個月內的CEMS資料,發現有大量的超標數據都被「註記」成無效數據。這個結果令人聯想起台塑集團旗下的華亞科,過去也有監測數據造假的紀錄。但註記並不等於造假,不能簡單的將CEMS超標數據因註記消失,就與造假畫上等號。

那問題是這麼多的超標數據都剛好有各種註記的理由,合理嗎?真的沒有問題嗎?

靠著數據,我們與環保署建立起對話溝通的平台,找出法規漏洞,提出嚴格限制註記條件、落實註記查核機制、重罰不實註記,以及擴大廢氣燃燒塔等管制對象、增加監測揮發性有機物(VOCs)、加嚴排放標準等十幾項修訂意見,填補空污治理漏洞,縮小廠商規避空間。

環保署也快速做出回應,經過幾次行政立法部門的討論,以及環保署第一線公務人員的努力,2017年7月就提出〈固定污染源空氣污染物連續自動監測設施管理辦法〉與〈公私場所應設置連續自動監測設施及與主管機關連線之固定污染源修正草案〉。若執行得當,或許可改善監測數據可信度不足的問題,進一步提升整體的監測治理水準。

可惜的是,修法至今1年半,歷經3次修改卻尚未公告實施,其中雖有監測的技術性問題需細緻處理,但也有該納管的廠商與部分儀器商,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阻擾、恫嚇,試圖拖慢整體修法期程的荒謬情況。即便基層公務人員相當努力,但主管機關上層的關注與決心不夠,以致修法速度不符民間期待,環保署當然責無旁貸。

回應民眾感受才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空污來源眾多,工廠排放污染的問題更是錯綜複雜,要如何做好空污治理,對政府來說絕對是重大的考驗,CEMS只是空污治理中很末端的監管手段,前端的源頭減量及污染防制更是關鍵。

但CEMS是政府管控污染源及公眾參與非常重要的工具,若監測機制漏洞百出,數據難以讓民眾信任,就更難期待空污問題能有好的管制策略。因此,讓法規早日公告實施,讓監測數據可以有效發揮監測的功能,是解決監測機制不信任的第一步。

必須要提醒的是,既然CEMS有其管制侷限,當監測數據無法回應民眾對污染的感受時,不代表沒有污染,管制機關更須以此檢視其他的管制漏洞,補強空污治理機制。企業也不要拿著沒有超標的監測數據,理直氣壯的說自己沒有污染這種不負責任的話。而環保署也需更進一步思考,除了修法之外,空污治理機制要如何重新喚起社會大眾的信任,這才是空污治理得以真正解決問題的基礎。

原文刊載於關鍵評論網〈工廠空污監測數據可信嗎?如何重新喚起社會大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