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虹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
2020/07/23 報導者
台塑六輕在7月15日又爆炸了,爆炸的原因竟然跟10年前一樣,都是煉製二廠泵浦軸封洩漏,以致發生火災引起爆炸。事故造成3名員工受傷,雲林縣政府重罰新台幣500萬元,並勒令停工,同時要求台塑成立事故調查小組,3天內釐清事故原因。
令人不解的是,去年六輕才剛發生管線洩漏引發大爆炸,並汰換94%的管線,且經濟部對六輕進行3年的總體檢也到了最後一年,為何還會發生事故?這一把火,也燒掉了人民對石化廠安全性跟政府監管的信任。
雲林縣長張麗善說「沒有工安就沒有石化」,事實上,這句話在10年前六輕頻頻發生火災時,時任經濟部長的施顏祥與雲林縣長蘇治芬就已經說過了。工安問題一刻都不能等,但10年過去,六輕有工安了嗎?喊了10年,還要等下一個10年嗎?下一個10年還有嚴峻的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問題要面對,石化業的工安、污染、碳排問題怎麼解?石化產業應該如何與時俱進?
根據網路搜尋結果統計,這是六輕今年第5起工安事故,也是2010年至今的第60起,平均2個月一起,對一個台灣最年輕的石化園區來說,工安事故的頻率算高。但台塑副總陳文仰卻表示,六輕環保、工安做得相當好,「偶而一、兩間工廠發生狀況,頻率實在不高,外界可安心!」可是我們不僅無法安心,還非常擔心。
因為,去年4月17日六輕才剛發生LPG(液化石油氣)管線洩漏引發大爆炸,爆炸發生後花了100多億,更換3萬5,000條管線,汰換率達到94%。且經濟部自2018年開始,也提撥2,100萬經費,對營運20年的六輕進行3年總體檢,截至去年為止,已按照風險高低的優先性,完成26個廠的體檢。也就是說,廠區內將近一半的廠完成體檢,且風險較高的廠已優先檢查完畢,大部分的管線也更新,仍然發生了工安事故。
在外界憂心石化廠工安問題時,台塑副總陳文仰對這次的事故表示,「是氣體變液體轟一聲,不算爆炸!」但事實上,這次轟一聲的時候,附近的員工說差點沒命;去年轟一聲時,則震破5公里外的玻璃;而去年轟一聲的前20分鐘,六輕才因洩漏擴大,從現場撤離工作人員,否則恐怕會造成更大傷害。六輕每一次的轟一聲,都是依賴好運才沒造成傷亡,也因為好運,這樣的工安事故不會被記錄在重大職業災害上,勞動部也沒有統整、公開工安記錄,轟一聲之後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也難怪台塑副總的態度可以如此輕蔑。
最重要的是,工安事故一再發生,台塑是否已盡力做好製程安全管理?是否掌握可能存在的系統性風險?有可能透過良好的管理降低風險嗎?石化廠真的有「工安」嗎?
此次事故發生後,雲林縣政府建設處、環保局及勞工局等主管,和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教授,組成六輕工安事故監督小組進入現場勘查,初步調查結果為:
7月14日發現A台泵浦軸封滴漏,7月15日上午工作人員進行設備檢修,欲從A台轉到B台泵浦啟動作業,操作過程發現A台泵浦起火,緊急將B台泵浦手動停機,隨即因壓力落差近30倍而造成氣爆。
雲林縣建設處長李俊興表示,初步判斷是操作人員先將原本有故障的地方關斷,在操作另一套系統時,發生人為操作疏失而釀災。台塑化也發布新聞稿指出,事故主要是因幫浦軸封漏氣,雖然現場操作人員具有20年經驗,但因緊張過度,導致操作錯誤引起火災,台塑化將加強管理,以確保安全。雲林縣消防局長林文山表示,將依公共危險罪將操作員工和廠長函送法辦。
然而,縱然操作有疏失,但洩漏才是這起事故的起因,調查結果卻指向人為操作不當,將責任推給員工,忽視董事長、總經理等一級主管應該要負的責任。若沒有建立對一級主管的課責機制,就會出現副總那樣事不關己的輕率態度,自然也無法有效落實企業自主管理。
石化廠是高危險的作業場所,防止洩漏及有效控制洩漏,是工安風險管理最重要的項目之一,但根據環保署的裁罰記錄,近10年整個六輕園區,因為設備元件洩漏超標被開罰高達68次,由於六輕園區相當大,加上環保稽查人力有限,因此做好自主管理非常重要,但顯然六輕沒有負起確保設備妥善的責任,也沒有掌握洩漏的系統性風險。
除了工安跟環保的問題,面對氣候變遷跟能源轉型時,石化業也有不可迴避的責任。石化業的總能源消耗量佔台灣的37%,含電力消費的碳排放量佔15%,根據台大風險中心整理的2015~2018台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名單,石化業佔了5名,台塑集團就囊括了4名,包含第一名台塑石化、第四名台化、第五名台塑以及第八名南亞塑膠。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的《地球暖化1.5°C》特別報告指出,可能在2030到2052年,地球升溫就會增加1.5°C,屆時可能會減少70%~90%的珊瑚礁,但若升溫超過2°C,則幾乎所有的珊瑚礁都會消失,且北極圈的夏天可能完全無冰,對生態造成極大的衝擊,因此必須將升溫控制在1.5°C內。
報告建議要將暖化限制在1.5°C內,必須讓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減少40%~50%;到2050年要有85%的供電是來自再生能源。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也表示,台灣要將升溫控制在1.5°C,石化業必須在2050年以前減碳40%。
台塑不僅是用電及排碳大戶,六輕園區內還有麥寮汽電的3座燃煤機組及台塑石化的16座燃煤鍋爐,生煤使用量佔雲林縣的95%,不僅會排放溫室氣體,還會產生PM2.5及各種重金屬污染。台塑僅承諾2025年會將3座燃煤機組改為燃氣,對於16座燃煤鍋爐何時可改燃氣則無具體承諾。不僅如此,201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要求用電大戶需在5年內使用10%綠電時,以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為首的工總竟要求經濟部與能源局,將此期限延長2年,到2027年實施。
當全世界的企業陸續參與1.5°C的減碳目標時,作為亞洲最大的石化廠區老闆,卻還在對於基本的用電責任討價還價、百般推託。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就有可能來不及做,工安跟減碳就是這樣的事情。石化是高風險產業,一但發生事故影響範圍大,沒有工安等於將3萬名六輕員工及包商放在危險的工作環境,但沒有石化,衝擊到的是這3萬人,以及整體產業鏈的40萬就業人口。問題是石化業的存在,就一定要付出高污染、高碳排、高風險的環境與社會成本嗎?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在2018年提出的「石化業未來願景」,全球石化業可藉由「增加回收料與替代料使用」、「製程能源效率提升」、「導入碳捕捉封存」、「以天然氣替代燃煤」等替代措施,促使2050年全球石化業產量增加40%、但排碳量為今天的一半,空污、海洋塑膠垃圾更減少90%。
企業也可藉由加強人員訓練與管理,減少人為疏失;以及不斷的查核與改善,降低設備風險;更重要的是,要有做好自主管理以及產業升級與轉型的決心。
而讓石化業轉型的關鍵,是政府必須制定並確實執行相關政策,像是強化污染管制手段、加嚴空污排放標準、推動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建立同業排碳、能源效能標準規範、移除對燃料及原料的補貼、落實環境與職安聯合稽查機制,甚至應該重新啟動「石化業政策環評程序」,重新評估台灣對石化業的需求,並建立石化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此外,資訊公開,納入公民參與監督的力量,才能確保轉型朝向正確的方向,因此公開工安事故記錄與政府租稅補貼資訊,讓發生工安以及獲得政府補貼的企業,接受公眾監督,才能讓企業承擔應有的責任,也才有機會邁開石化轉型的腳步。
原文刊載於報導者